
Ingenieur 工程師手錶的歷史
IWC (International Watch Co.) 萬國表1868年由一位來自美國波士頓的工程師 Florentine Ariosto Jones在瑞士靠近德國邊境的 Schaffhausen 夏夫豪森所成立的。他腦海裏早有一套精明的計畫,打算在萊茵河畔設立製錶廠,利用當地取之不竭水力的能量,利用當時技術閑熟、工資低廉的瑞士製錶人力,結合來自美國的工業機械來生產極度準確的懷錶,進而掀起了一場鐘錶技術革命,並成為原創和精準製錶業的搖籃。配備 Jones Caliber 的 IWC 懷錶大幅度改進了懷錶的走時精準度和溫度的恒定水準,一舉風靡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鐘錶市場。
20世紀初,IWC的生產經營重點逐漸轉移至手錶上,為了因應飛機機艙內陰暗且充滿電磁輻射的環境,B-Uhr飛行錶除了改為方便計時的中央大秒針外,並在錶盤和機芯之間置有抗磁軟鐵 (soft iron) 內層,可以保護機芯不受磁場干擾,影響機芯運行的準確度。IWC 進一步將這樣的手錶防磁技術發揚光大,在 1943 年創作了日後著名的馬克十型 Mark X 飛行錶供英國空軍使用,之後又在 1947/48 年間再度演化為Mark XI。
B-Uhr所配備的 Caliber 52SC 基本上由 IWC 的懷錶 Caliber 52 研發而來..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進入電子和科技工程蓬勃發展的時代,這些電磁性對機械錶運行的準確性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得瑞士製錶業也紛紛投入防磁錶款的研製,連 Patek Philippe 也在 1950 年代初期推出防磁錶款。
基於這個原則,萬國錶廠的鐘錶師傅決定在這款新的自動上鍊機芯中,採用其旗下經典飛行員腕錶 Mark XI (1948 年) 的技術,以抗磁內層保護機芯不受磁場干擾包括軟鐵殼 ( 與錶盤形成絕佳的傳導效果) 、機芯環與背板;此外,錶廠還以能抑制反磁性的 Durochrom 合金與被鈹青銅,製作擎縱裝置結構的特殊組件,讓腕錶每公尺的抗磁力輕易地達到八萬安培 ( 80,000 A /m),使得一般僅及四千八百安培的抗磁錶相形失色,而這就是 IWC 傳奇的 Ingenieur 工程師系列腕錶誕生的緣由,一只能完美詮釋當時人們對科技進步的信心與期望的腕錶。
IWC Mark XI - Ingenieur 的軍錶版
Ingenieur 工程師系列腕錶初誕生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於 1954 年至 1955 年間問世,雖然錶盤上飾有象徵科技的電光圖樣 (thunderbolt arrow),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卻絕對是一款強調性能和科技的手錶,除了突出的防磁性能之外,它還具有堅固強悍的機芯和極佳的防水性,據信史上第位完成攀登聖母峰的 Edmund Hillary 爵士便在多次的其他探險行動中配戴過 IWC 的Ingenieur 手錶。
1963's Ingenieur Ref. 1808 Cal.8541B
1970 年代初期,IWC 也聘請Gerald Genta 來重新設計 Ingenieur 腕錶 (其實他還設計了 Vacheron Constantin 的 Overseas 222 和 Bvlgari 的 Diagono & Patek Phillipe Nautilus 運動錶系列....),此錶於1975 年完成原型,1976 年正式上市。
收藏家暱稱為 1976's Fat Ingenieur (或 Ingenieur Jumbo)
全新 Ingenieur SL,被收藏家暱稱為 Fat Ingenieur (或 Ingenieur Jumbo),儘管是Genta 大師的設計,Fat Ingenieur SL 的壽命依舊不長,只生產到 1982 年左右,隨後被編號 Ref. 3505、身型較為纖細 (直徑 34 mm ) 的 Skinny Ingenieur 所取代。Fat Ingenieur SL 這款錶從 1976 年開始,僅製作了八百多只,它的防水深度達 120 米,配有藍寶石水晶鏡面 、旋入式錶冠與自動上鍊機芯,少數腕錶配有石英機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