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C
Schaffhausen
AUTOMATIC
- De Lusce-
CAL.8531,18KYG, 1960’ S
這是一只剛剛從德國那邊買回來的金錶,我很喜歡老的高級金錶,只不過狀態好的越來越難找到了,價格上也當然是越來越貴,不過沒辦法啊,看到這樣的頂級錶款,眼睛很難不發亮啊!關於此錶,如果有把玩收藏IWC的資深錶友應該會知道的一款錶,它在1960年代是該廠的旗艦產品,儘管當時有幾家錶廠也推出類似DE LUXE的產品設計路線,不過我卻比較鐘情於IWC這一個品牌,因為好的錶款除了外觀的設計外,其內在的配件如指針、面盤、時標點刻度都是上上之作,因為它們都是18KYG所製做而成的,我更仔細的說,整只錶只除了機芯外,全部都是純18K金所組裝而成的一只錶。
關於機芯當然是不可以馬虎的,我必須要讓許多朋友知道此錶的精華所在,此錶所使用的CAL.8531是一組運轉精確做工細膩的一組機芯,如果朋友們仔細的去了解後,你們可以發現現行的新錶機芯設計藍圖,就是來自於過去的”佩勒頓上鍊裝置” (Pellaton Winding Ratcheted system),又被暱稱為啄木鳥上鍊機芯,關於這些典故我隨後奉上給錶友們。
高品質的手錶,來自傳奇的機芯
IWC萬國錶於1944 年聘請 Albert Pellaton 亞伯特‧佩勒頓 為技術總監,而他的主要任務就在為 IWC 錶廠開發出全新的自動上鍊機械機芯,因為自動上鍊機芯能從戴錶人手腕的襬動中,取得源源不絕的動力,在當時一舉成為鐘錶先進技術的象徵。佩勒頓的任務便是將 IWC 錶廠引進「自動上鍊機械錶的年代」。
鐘錶界當時已出現若干自動上鍊裝置,但 Albert Pellaton 不打算追隨他們,而堅持遵循自己的理念從頭開始研發。對於身為工程師的他而言,機芯笨重的轉陀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因此佩勒頓將開發重點放在兩項裝置之上, 第一項是為轉陀設置彈簧,提高了運作的可靠性,這項巧妙的裝置經過改良後,使腕錶成為前所未有的堅固傑作。第二項是簡單又有效率的大鋼輪上鍊裝置, 能將轉陀的動力傳動到發條盤,為萬國錶取得獨家專利權,從此便被稱為佩勒頓上鍊裝置 (Pellaton Winding Ratcheted system),又被暱稱為啄木鳥上鍊機芯。
佩勒頓發明的大鋼輪上鍊裝置簡言之,就是一個與轉陀相連的離心凸輪,可在配戴者手腕襬動時,來回的轉動裝有兩枚滾輪的雙輻槓桿。大鋼輪可以不受轉陀移動方向的影響, 一點一點的隨著搖襬槓桿的擎爪轉動,把更多動力傳至主發條盤。
因此即便他在 1946 年就獲得自動上鍊新裝置的專利,但他並不完全滿意,持續進行改進。直到 1950 年才正式發布 Caliber 81 ,並在 1951 年改良為 85 型自動上鍊機芯,繼而在 1952 及 1953 年先後推出更精湛的852型機芯(無日期顯示) 與 8521 型機芯 (配有日期顯示) ,如今裝置著這些機芯的古董鐘錶都已成為收藏家珍視的傑作。
更重要的,除了外觀的改變,IWC 也不斷進行其自製 (In-House) 自動上鍊機芯的改良,由 Caliber 852 (至 1958 年) 改款 Caliber 853 (至 1963 年),再改款為 Caliber 854 (相對的,具日期顯示款式的機芯則分別編號為 8521, 8531, 8541 及8541B)。
這樣的好錶,我始終認為過去的年代就是珍貴的錶款,時至今日也是一樣,我說的白一點就是:現時不會有錶廠如此的重成本去做一款這樣的錶來討好市場了,因為今日的鐘錶品牌已經流於行銷包裝,更甚於產品的高成本製來考量市場了,所以我對於過去許多品牌所推出的頂級錶款,我見好一只必買下它們來,讓錶友們知道現今錶廠的不用心啊!
TE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