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的異想世界二、
Ted
Tsai
關於瑞士的製錶概念,相信許多朋友們都有一些初步的認知了,過去往往很多時候,當我們在欣賞一只美麗的新錶款,都會認為它們除了賞心悅目外,其次我們會去注意到它們的售價,也會去評斷它們是否值得購買?當然,品牌到目前為止還是消費者的第一購買選項,這個觀點是對的,所謂:投其所好也!如果消費者對於自己喜歡的品牌推出的產品,一定會有其加分效應,才會再去考慮其功能及價格性;不過,時至今日的瑞士鐘錶品牌除了過去存在的老品牌外,現在每一年正式註冊登記的新品牌就不下數十個,有些新品牌是很積極的推廣,但是有一些則是隱身在後慢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產品,這些也包括一些AHCI獨立製錶師的品牌,除此還有的新品牌創辦人兼製錶師,則是來自於各大頂級品牌幕後的開發技術人員或品牌行銷者,因為它們知道瑞士鐘錶藝術,有許多的可能及無限性!
「機芯」從過去一直以來,讓錶廠覺得它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點,可是在瑞士過去的製錶傳統中,自己來開發新機芯就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不過當時代背景的不同,那一切可能意義也都變的不一樣了;現在很多人可能都知道ETA SA.(Movement)這一個機芯工廠所推出的各種機芯,有人認為從高級到平價都有它的蹤影可見,所以也認為它們不是好的機芯產品,但是這一切要從使用基礎機芯的權利者他們,對於品牌所要著墨的方向及力量來看了;說穿了,有些經營者會讓人覺得不夠用心只為營利,但是有些經營者就會讓人覺得很耗費心思的去重新架構這一組普通的機芯,讓它變的更不同,雖然過程成本更高也很辛苦,但是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例如獨立製錶師自己所經營的品牌Kees
Engelbarts、
現今的瑞士新機芯廠例如:TECHNOTIME SA.、SELLITA SA.也因過去受到ETA
SA.給予瑞士傳統鐘錶製造業的恐慌,環境使得新的基礎機芯廠因應而出,它們推出新的機芯有很多結構也是同樣來自於「機芯改裝結構大廠Dubois Dépraz 」,對於此我是樂見其成的,因為對消費者而言只有更好;這邊必須要說明的是,瑞士製錶的成本多寡同樣的也是屬於「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來看,在鐘錶產品的開發不管是結構上或是機芯上的修飾,都會使得成本的增加,當然這是屬於消費者必須要去了解到的,雖然都為使用同為ETA的機芯,但由於加工修改及裝飾的不同,當然成本結果也有所不同,這就會影響到末端的銷售定價計算了。
假設可能因為一組ETA機芯上發包給三位著名的製錶師來完成,他們會就工序來完成這組機芯,分別負責機械結構夾層的開發、金雕裝飾、鑽石鑲嵌設計,但是就會產生三個多餘的成本(以基礎機芯價值來計算),這就是”差異性”不管是你只想要其中的一樣功能也好,這些都會納入成本計算考量,但是如果是由通用改裝廠Dubois Dépraz 來完成的機芯,當然成本也會下降許多,但若是由瑞士著名的大師來完成它們Armin Strom、Christophe
Claret、Jean-Marc
Wiederrecht…,相反的成本是很難以去估計的,有時還得看大師們的時間配合與否以及產品的屬性?不是花錢想合作就可以合作的喔!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由改裝工作室來完成所有的機芯設計開發,這是目前瑞士高級鐘錶的新趨勢,由於過去傳統的衛星合作模式比較浪費開發的時間及預算,後來出現的這一種「整合性」及「完成度高」的工作小組就變得受到品牌商的青睞,因為這也是時代的進步,使得電腦及CNC加工機械更為針對個製化來設定,所以它們可以做到”更精密”、”更快速”的完成一個設計產品,但是否就是瑞士鐘錶傳統的未來唯一出路?下一回我會再次分析說明與大家分享!